最新动态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知识学习手册

2015-05-13  

1、你了解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吗?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通过学校自评和外部专家考察评审,以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同时帮助学校找出弱项或差距,指出改进医学教育的方向,保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学校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什么目的与意义?

(1)更新教育思想,促进真正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念的形成,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体现;

(2)依据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医学教育进行全面客观地“诊断”,帮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3)认真查找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差距,明确学校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为更大力度的改革奠定基础;

(4)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3、你了解我院的历史沿革吗?

基础医学院始建于2005年12月,是在原成都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基础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现设有1个院办公室、3个机关科室、5个教研室、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个科研机构。

4、你了解我院的办学条件吗?

(1)实验教学场地。我院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验室达36个,总建筑面积达5180 m2,其中天回校区720 m2,新都校区约4460 m2。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701.727万元,生均超过万元。实验教学用计算机300台,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97%。实验室利用率高于90%。

(2)实验教学任务。满足全校临床医学(含卓越医师试点班)及相关专业的解剖学、医学机能实验学和医学形态实验学的实验教学任务。

(3)实验教学设备。2005年我校形态学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引入Motic数码互动教学系统;2011年,形态学实验室在四川省首先应用Motic数字切片网络浏览系统(Digital Slide Server system,DSS)及数字切片库资源教学;2014年我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数字人解剖系统、数字切片库系统、医学机能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医学寄生虫与细菌形态学虚拟综合实验,实现了部分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4)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有制度,使用有记录。

5、你了解我院的专业学科吗?

基础医学院现设置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5个二级学科,其中“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学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共49门(其中专业基础课26门,专业课4门,选修课22门),年均承担教学任务2.5万余学时;负责临床医学(含卓越医师试点班)、全科医学两个专业本科前两年半、专科前一年半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现有学生1390人(其中卓越医师试点班40人/年),学生辅导员6人。

6、你了解我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吗?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主讲教师67人,实验技术人员17人。教学管理人员6人;学生管理人员9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3人,硕士38人;有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0.5%(其中2级教授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

7、你了解我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吗?

我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8、你了解我院的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现状吗?

学院有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拥有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有发育与再生省级重点实验室,体温调节与炎症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学科建设成绩显著,获得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项省部级和校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54篇,其中SCI收录67篇。

9、我院有“医教结合”进修基地吗?情况如何?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推动我院医教结合建设顺利进行,我院与附一院达成协议,成立“医教结合”培训与进修基地。按照培训计划,我院每年将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医院各科室研修学习。今年预计有10余名教师将赴医院进修学习。

同时,我院与附一院联合组建了有内科、外科、检验和病理等临床科室的医生参与病案撰写、校审和教学的“基础医学PBL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已经有9位临床医生参与)。并通过团队合作,促进了基础与临床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不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含金量。

10、我院的教学定位是什么?

在学科建设上,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基础医学学科群;在人才培养上,奋力铸就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科学素养浓厚、创新意识强烈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教育新体系。

11、我院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贯彻“基础医学本科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摇篮和基石”精神,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的首位意识,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我院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医学知识、较好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并能顺利过渡到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的医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积淀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保证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3、你了解卓越医师试点班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吗

目前,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试点班”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包含《人体形态学I》、《人体形态学II》、《人体形态学II实验学》、《分子与细胞》、《分子与细胞实验学》、《人体机能学》、《人体机能学实验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学》和《基础医学综合PBL课程》共6个单元、10门课程。其中,我院负责除《分子与细胞》和《分子与细胞实验学》以外的5个单元、8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施。

14、你了解《人体形态学I》课程吗?

《人体形态学I》课程是由《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正常影像学》整合而成,形成一个整合理论教学,适当加大实验操作课时比例,引进PBL等教学方法的人体形态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人体系统解剖学》,计划86学时,在第2学期进行教学。第二阶段为《局部解剖学》和《正常影像学》融合课程,计划100学时,在第3学期进行教学。在这个阶段,教学侧重点在于跟临床应用紧密联系的器官和局部结构的毗邻和层次。在教学中将增加更多的PBL和CBL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案例讨论,进而学习在临床常见的X平片和CT或MRI片上观察正常人体的相关器官和结构。

15、你了解《人体形态学II》课程吗?

《人体形态学II》课程是由《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整合而成的课程。课程整合后突出以系统为中心的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与病理改变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建立必要人体显微形态知识构架,为《人体机能学》及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形态学基础。

16、你了解《人体机能学》课程吗?

《人体机能学》课程是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整合而成。该课程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按照“生理--病理生理—药物治疗机理”的顺序进行编排和教学,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异常变化和药物纠正的过程,有一全面而又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17、你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吗?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是由《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课程整合而成。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病原生物学基础”,主要讲授《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总论;第二部分为“免疫学基础”,主要讲授《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如抗原抗体,免疫系统等;第三部分为“感染与免疫”,主要讲授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对人体的感染和人体的防御机制;第四部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18、你了解《基础医学综合PBL》课程吗?

《基础医学综合PBL》课程是综合应用所学基础医学知识进行临床病案讨论,以实现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内容合理接轨和自然过渡的综合性PBL课程。本课程涵盖人体8大系统,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通过营造基于“模拟标准病人”的临床病案讨论和问题解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综合复习、整理、巩固和应用所学基础医学知识,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9、你了解我院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吗?

为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专门人才的需要,遵循PBL课程的教学规律,我院组建了有内科、外科、检验和病理等临床科室的医生参与病案撰写和校审的“基础医学PBL教学团队”,引入先进理念,落实教学方法改革,选派骨干教师赴上海复旦大学进行PBL培训,组织进行了PBL教案编写研讨与评比,进一步提高了PBL教案质量。其PBL和TBL教学法在“卓越医师试点班”的各门课程教学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你了解我院临床医学常规班的教改情况吗?

(1)对实行了“课程教学责任人”制度。规定课程教学责任人要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方法建立、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负责,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正规化,促进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改革了教学方法。从13级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在常规班教学工作中,TBL或CBL教学方法的使用达到了学时总量的15%-20%逐步改变了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注重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明确要求在课程教学的中期和结束时均应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改革的措施征求学生意见并做好宣传、沟通与解释工作。此外,在“卓越医师试点班”教改方案设计、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整合方案的研讨过程中,均邀请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和PBL培训班的活动中,也邀请学生代表做评委和参与旁听。

(4)加强网络课程与题库等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截止目前,学院已经全面完成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代表的系列网络课程共10门,完成了5门课程的题库建设工作,但题库试题的题型还需要改进、提高,主要是A2题型数量相对不足,与临床相关联的分析性试题不够,仍需完善。

21、你了解我院学生成绩评定的具体情况吗?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加强和完善了对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方法的构建和使用,规定形成性评价成绩应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在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构成上,其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不得低于5种,其每项考核内容或评价方式的实际实施不得低于3次。力求在教师精力和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丰富形成性评价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此项工作已经在“卓越医师试点班”和“临床医学常规班”展开。

22、你了解我院学生“三早”培养的情况吗?

我院按照“早临床、早科研、早实践”的现代医学教育要求,不断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学院在“基础医学院教育、科研与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有以书记牵头的“学生教育工作小组”。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合作,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体化。

(2)强化管理、培养意识。增强了对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立项申报、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工作,改进了实施效果,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2010年以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省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开放性实验计划立项29项。

(3)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学院邀请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廷华教授举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科研论文写作”讲座。先后组建了50余个学生科研小组,吸纳学生170余人参加到60余个教师科研项目中,在项目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初步建立了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学习和借鉴教师的科研思维与方法,增强科研意识的途径。2010年以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20篇。

(4)围绕“三早”,优化实践。鼓励和要求学生利用长假、周末等课余时间进医院参加见习活动,并撰写见习报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导医活动,并指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结合“三下乡”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点,开展了义诊、寄生虫检查、老年医疗保障及健康护理现状和中学生的日常体育运动情况的社会调查等活动。2014年以来,参与学生达到近千人次。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获得学校“优秀团队”称号,3名教师(黄四洲、王昕、郑蕖)获得“优秀教师”,46名同学被评为“优秀学生”。

(5)抓考风、促学风、严教风——实施“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为了评定学生基础医学培养质量,发挥好促进学风、教风建设的导向作用,我院针对高年级(2.5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含全科医学)学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阶段性综合考试。

23、学院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吗?有什么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2010年以来,学院结合学校关于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要求,认真制定了“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与实施年度方案”,并在实际工作工作狠抓落实。其主要措施有:跟班听课。新进教师必须实行跟班听课,学习授课方法;试讲评议。学院所有青年教师在首次承担教学任务时,均要由其所在教研室主任和督导专家组织试讲并评议可否授课;同行指导。青年教师在正式开课后,要求教研室教师集体到课堂听新教师授课,总结优点并提出需改进之处,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专家督导。学院督导专家通过跟班听课,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并进行指导。2010年以来,我院督导专家的年均听课达到100余学时,现场指导青年教师140余人次。集中培训。

2014年以来,开设了“名师讲堂”,“示范教学”和“访学论坛”活动,先后邀请了张晓教授、苏炳银教授、李晋川教授和黄泗州、杨平副教授以及王绪伦副书记分别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报之意义和体会”、“PBL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等内容对全院青年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

(2)送学培养。近3年,学院共安排教师外出培训35人次,送学攻读博士学位10人。目前,有4位教师正在国外学习,1位教师在国内访学,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有13人,已有5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

(3)支持教师参加竞赛,营造教学练兵热潮。学院要求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锻炼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近3年,学院杨平和李健副教授在第全国医学(医药)院校教师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单娟、徐燕全等博士先后在学校历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上一条:“闭式循环——质控纠偏”显成效 下一条:关于印发《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预认证工作手册》的通知

关闭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783号 邮编:610500 电话:02862739293
邮编:610500 电话:02862739293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 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